中耳包括鼓室、鼓窦、咽鼓管和乳突气房,各有其不同的生理功能,其中鼓室是中耳功能的主要部分;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振动能量引起介质分子位移所遇的阻力或抵抗称声阻抗,两种介质声阻抗相同时,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的声能传递最有效。两种介质声阻抗相差愈大,则声能传递效率愈差。由于水的声阻抗大,高于空气的声阻抗,因此空气中的声能仅约o.1%传入水中,其余能均被水面反射而损失。中耳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为变压增益装置,使液体对声波传播的高阻抗与空气较低的声阻抗得到匹配,从而可把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而顺利地传入内耳淋巴,并且是通过鼓膜与听骨链组成的传声压结构来完成此种功能的。
鼓膜 在中耳的外侧,呈漏斗状,除了有保护中耳和内耳的作用之外,主要起传声和扩音作用。来自外耳的声音的能量集中的鼓膜上,引起鼓膜振动才能传向听骨链。所以鼓膜的振动情况和鼓膜的完整性对声音传递影响很大。鼓膜的振动频率一般与声波是一致的。但其振动形式则因声频不同而有差异,Bekesy(1941)观察结果认为:声频小于2400赫时,以锤骨前突与侧突连线为轴而振动,在锤骨柄下方近鼓膜处振幅很大。声波频率在2400赫以上时,鼓膜呈分段式振动,这样有利于各种频率声音的传入,不易失真。锥形鼓膜的曲率还有增压作用,khanna和Tonnodorf分别于1970年、1972年用猫作实验证明,当声波引起鼓膜振动时,锤骨的振幅比它周围的鼓膜振幅小,后者是前者2倍。但作用在锤骨上的声强比其周围的鼓膜提高1倍,具有增压作用。鼓膜受声振动时,对听骨链振动起作用的部分称为鼓膜的有效振动面积,因为这部分的鼓膜振动才能传递到镫骨上,有效振动面积仅约解剖面积2/3,即约55平方毫米,比镫骨底面积3.2平方毫米大17倍,亦即从鼓膜表面的声压传到镫骨底板时可增强17倍。
2.听骨链 当声波振动鼓膜时,同时带动锤骨柄,牵动听骨链,通过镫骨足板振动,从而使内耳液发生波动,产生听觉。这一传声过程是声波由外耳到内耳的重要途径,听骨链的损伤和缺失会造成传导性听力下降。听骨链作为一个杠杆,形成有效的阻抗匹配。以轴心为支点,分别以锤骨柄和砧骨长脚为杠杆的两臂,两臂长度之比为1.3:1,在轴心的两侧,听小骨质量大致相等。根据物理学的杠杆作用原理,在支点两侧力量达到平衡时,力臂长的受力小,力臂短的受力大,其受力大小取决于两臂长度之比。因此,通过听骨链的杠杆作用可使锤骨柄上所受的声压传至镫骨足板时增加1.3倍,这样声波通过鼓膜,听骨链后到达镫骨足板时,整个阻抗匹配作用可以使声压提高17×1.3=22.1倍。相当于声压级27分贝,若加上鼓膜弧度的增压作用,则增益更多,因声阻抗不同,声波从空气达内耳淋巴时所衰减的能量约30分贝,通过中耳的增压作用得到补偿。
3.鼓室肌 中耳传递声能不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同时,受着整体的统一调节。鼓膜张肌收缩时将锤骨柄与鼓膜向内牵引,使鼓膜的紧张度增加,并相应地引起镫骨底板推向前庭窗,以致内耳外淋巴压力增高。镫骨肌收缩时牵引镫骨头向后,使底板前部向外跷起,导致外淋巴压力减低。鼓膜张肌反射阈大于橙骨肌反射阈。故声强较弱时镫骨肌引起收缩,以防镫骨底板过度地推入前庭窗内。强声刺激时鼓膜张肌亦引起收缩,以增加鼓膜张减弱锤骨柄的活动。此二肌相互作用,可防止或减轻耳蜗受损。当声强大于85分贝时,正常耳的鼓室肌即引起收缩,致听骨链拉紧,可有20分贝或更多的保护效能。肌反射对声刺激的保护作用,低频较高频为优。但因这种肌反射有一定的潜伏期,对于突发性的响声可在肌反射产生之前,耳蜗已遭损害,故其保护作用是有弱点的。临床听力检查中,常应用声刺激引起镫骨肌反射的生理特性,作为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
4.咽鼓管主要功能
(1)保持中耳内外压力的平衡 咽鼓管软骨部具有弹性.平时呈闭合状态。每当吞咽、打哈欠、打喷嚏或大声喊叫时皆可使 咽鼓管开放,从而调节鼓室内气压使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这样,中耳的传音装置才能维持正常活动,以利于声波的传导。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及咽鼓管咽肌司咽鼓管的开放,而以腭帆张肌最为重要。
(2)引流作用 鼓室与咽鼓管粘膜之杯状细胞与粘液腺产生的粘液,借咽鼓管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不断向鼻咽部排出。
(3)防声作用 因咽鼓管通常处于关闭状态,故能阻挡说话声、呼吸声等经咽鼓管直接传入鼓室并振动鼓膜。咽鼓管异常开放时,声波可直接传入鼓室,振动鼓膜则引起自听过响。因咽鼓管外1/3的鼓室段常处于开放状态,并呈逐渐变窄的漏斗状,表面被覆部分皱褶状的粘膜,甚似吸音结构。可吸收因圆窗膜及鼓膜振动而引起的鼓室腔内的声波,故有消声作用。
(4)防止上行性感染的功能 因咽鼓管软骨段粘膜较厚,表面的皱壁具有活瓣作用,加上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对防止鼻咽部的液体、异物及感染病灶等进入鼓室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