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GLI
JIOUYI
TESHE
ZHUANGJIA
CHANPING
WANGYI
KANGFU
JIBING
ERBING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外耳道胆脂瘤
发布时间: 2004-5-18 18:20:28 被阅览数: 91 次

 

概述

外耳道胆脂瘤为原发于外耳道的胆脂瘤,又称外耳道栓塞性角化病。为外耳道内蓄积复层鳞状角化上皮屑(常混有耵聍碎屑),伴局限性骨炎。有人认为外耳道胆脂瘤和外耳道栓塞性角化病 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末得到公认。亦有称之为表皮病或角化不良者。

本病由Tonbye于1860年首先描述, 以后得到Mayer(1938)的证实,认为胆脂瘤确有原发于外耳道者。有人应用“原发性外耳道胆脂瘤”这一名称,以与继发于中耳的胆脂瘤相区别。其组织学结构同中耳胆脂瘤,但常混有盯醉碎屑。

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外耳道皮肤受到各种病变的长期刺激如耵聍栓塞、炎症、异物、真菌感染等)而产生慢性充血,致使局部皮肤生发层中的基底细生长活跃,角化上皮细胞脱落异常增多,若其排出受阻,便堆积于外耳道内,形成团块。久之其中心腐败、分解、变性,产生胆固醇结晶此外尚有外耳道局限性骨膜炎及猩红热病因说等,但支于者甚少。结扎蒙古沙鼠外耳道可引发外耳道胆脂瘤。

临床表现

本病并不罕见。多发生于成年人,(30岁以上的成年人)男女发病率相等。可侵犯双耳,但单侧者多见。 症状与胆脂瘤大小及是否合并感染有关; 无继发感染的小胆脂瘤可无明显症状;胆脂瘤较大,可出现耳内闭塞感,耳鸣,听力下降 (堵塞外耳道管径2/3以上时)。一旦发生继发感染则有耳痛,主要表现为单侧慢性钝性耳痛,可放射至头部,剧烈者夜不能眠;同时伴耳漏(耳内分泌物),流脓或脓血,具特殊臭味。检查见外耳道深部为白色或黄色胆脂瘤堵塞,其表面被无数层鳞片状物质包裹。外耳道皮肤红肿,可有肉芽。胆脂瘤清除后可见外耳道骨质遭破坏、吸收、骨段明显扩大,软骨段一般无明显改变。鼓膜完整,可充血,内陷。个别病例胆脂瘤经外耳道后壁侵犯乳突,广泛破坏乳突骨质,并发胆脂瘤型中耳乳突炎;面神经垂直段,鼓索神经亦可因骨质破坏而直接裸露于病灶下方。感染严重者可并发颈侧脓肿和瘘管。 组织病理学检查:外耳道胆脂瘤侵蚀骨性外耳道壁,形成腔状或袋状骨质缺损,腔内被覆复层鳞状角化上皮。病变周围有局限性充血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外耳道深部充满角蛋白碎屑,排列松散无规则,内含死骨和脓性碎屑。

诊断

根据病史及局部检查,诊断一般不难,取胆脂瘤送病检可确诊。注意和原发于中耳的胆脂瘤、外耳道癌及坏死性外耳道炎鉴别。检查时可用探针伸入外耳道探查,个别诊断困难者应作颞骨CT扫描或乳突x线拍片。

治疗原则

:彻底取除胆脂瘤,刮除内芽组织,清除死骨。 不合并感染的胆脂瘤较易取出; 合并感染时,由于外耳道肿胀,触痛明显,此时应注意控制感染。但单纯的控制感染很难迅速奏效,只有全部或部分清除胆脂瘤后,方能使炎症吸收。胆脂瘤嵌顿于扩大的外耳道深部,取出较为困难。可以在局麻或全麻下操作。手术后应用2%硼酸酒精滴耳,可以溶化角质,防止复发。骨性外耳道呈囊腔状扩大的病例,腔内容易积存上皮脱屑,应定期复查和清理。取出方法可参考耵聍栓塞取出术。


相关文章:
  • 常见耳部发生恶性肿瘤有哪些?
  • 耳廓外伤后应怎样紧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