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女孩周婷婷的故事(上)
周婷婷如愿以偿地收到了美国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这个神奇女孩从全聋全哑,到今天赴美攻读研究生。 从萌生出推动更多聋人融入主流社会理想的那一刻起,能考进世界上对聋人心理研究最多、最新的美国加劳德特大学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就成了她最大的梦想。
当她终于把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捧在怀里,幸福的泪水无声地划过面颊…… 静心倾听这个漂亮、聪颖而又充满了灵气的女孩的世界,你会发现,生命的奇迹竟然如此难以预测。
婷婷从出生起就不曾听过这世界的声音,三岁半时父母亲发现女儿已是全聋全哑。 然而,5岁时她就认识2000多个汉字,8岁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上小学,她不仅与正常孩子坐在一起读书,竟还连跳两级。 10岁,她又与父亲合写出版了12万字的《从哑女到神童》一书。 11岁,她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被辽宁师范大学破格录取,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 17岁被评为全国最年轻的自强模范,在人民大会堂7000人大会上做了精彩发言,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 18岁,她又在以自己和另一位残疾女孩为原型改编的电影《不能没有你》中担任女主角……
天生不幸
时光倒流到1980年6月27日,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饱受了两天两夜折磨的姜林美,好容易产下了一女婴。爱人周弘喜得"千金",高兴得蹦跳起来,这个一心想得个女孩的他,终于如愿以偿,心头的那股喜悦劲儿就甭提了。他们给女儿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周婷婷,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后和她的名字一样美丽。
然而,从婷婷诞生之日起,灾难和不幸就一直没离开过她。
一岁前,婷婷发育良好,长相逗人,只是对声响反应不灵。起初,夫妇俩谁也没在意。一岁半时,婷婷发了一次高烧,服药久久不退。无奈,只得请医生打庆大霉素。每打一针,婷婷总像发了疯似的撕心裂肺地惨叫。数针过后,高烧退了,可是婷婷双耳失聪,任凭爆破巨响,全然无知。
转眼婷婷已经3岁了。同龄儿童早已呀呀学语,小喜鹊似的"爸爸,妈妈"叫个不停,小婷婷还是一言不发。父母的心都碎了,带着婷婷四处求医,一次次希冀得到的却全是冷酷的事实:孩子全聋全哑,以后只能进聋哑学校念书。
当别的孩子在欢声笑语中饱享童年的乐趣时,婷婷却孤独地用泪水消磨时光。幼儿园里,别的小朋友嬉笑玩耍,开心自在,小婷婷一人蜷缩在墙角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回到家里,小婷婷小手直摆,全家人围着她,半天猜不出她是要吃、要喝还是要玩;小婷婷急得直哭,全家人也被折腾得筋疲力尽。望着女儿痛苦的小脸,年轻的父母只能抱头痛哭。
更可怕的是孤独给小婷婷带来的自卑感,她连小便也不敢跟老师讲,经常把小便憋在裤子里。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周弘去幼儿园接女儿,习惯的动作,首先摸了摸女儿的棉裤,从里到外湿漉漉的,"有泪不轻弹"的父亲再也忍不住落泪了。
怎么办?向命运屈服,放弃婷婷,再生一个;还是与厄运抗争,为女儿解除疾病的磨难?一度使周弘陷入冥思苦想和犹豫彷徨之中。
一个偶然的机会,电视连续剧《血疑》中"大岛茂"的形象走入了周弘的视野,他悟出聋哑孩子的上帝不是别人,正是家长自己。于是,周弘与女儿携手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人生之路。
爱心造就奇迹
在为婷婷治聋的同时,全家人开始给她治哑了。当时婷婷已经3岁多,学习语言的黄金时代已过,但全家人不死心,一有机会,就训练她的语言能力,开发她的智力。奶奶无数次指着鼻、眼、耳在婷婷耳边呼喊;在去医院的路上,爸爸总是指着沿途的商店、汽车讲个不停。他多么希望婷婷能知道学会讲话的美妙啊!然而婷婷3岁前养成的比手势的习惯早已根深蒂固,对大人焦虑的呼喊,常常是爱理不理。
奇迹发生在一个下午。那天午睡起来,婷婷指着床头的饼干盒子,食指往嘴上一放,示意要吃饼干。奶奶抱起饼干盒子,引导她:"饼干!饼干!"婷婷由于丧失听力,对语言没有任何概念,只伸着小手要,奶奶铁了心就是不给。婷婷"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五分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一老一少僵持着,一个泪眼模糊,一个泪流满面。奶奶的嗓子哑了,但依然抱着饼干盒子,不懈地重复着"饼干"二字。终于,婷婷停止哭泣,嘴唇蠕动了半天,模糊不清吐出了两个字:"布旦"。
这两个字尽管含混不清,奶奶还是激动得老泪纵横,一把揽过孙女紧紧搂在怀里,把整盒饼干端在小婷婷面前,兴奋地呢喃着:"婷婷,你吃,你吃个够呀!"
这"布旦"两字,开启的不仅仅是周婷婷语言的心门,也改写了她今后的人生。
就这样,一个幼小的生命,在爱的波涛推动下,从无声世界闯入了有声世界。从此,"希旦"(鸡蛋)、"布多"(苹果)、"倒滴滴"(巧克力)等词接二连三地从她嘴中说出。婷婷能叫出"爸爸、妈妈、奶奶"时,一家人幸福地抱在一起又哭又笑。有一次,她竟一口气说出"婷婷要吃巧克力"7个字,这是婷婷有生以来说得最长的一句话,全家为此高兴得欢呼雀跃。爸爸的大拇指竖得都有点抽筋了:"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
相关文章:
轻松学手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