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康立
山西省运城康立耳病医院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在人体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所有脏腑、器官、孔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连续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耳虽居人体一隅,但亦有经络和全身密切相连。因之无论其功能活动,抑或病理改变,都是脏腑功能活动在耳的反应。笔者多年来以中医经络脏腑学说为基础,自拟“复聪丸”系列方治疗耳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今将其经络学基础综述如下:
一、耳的经络分布
耳虽仅为人体之一小器官,位居一隅,但在局部分布经络数目之多,却位居全身之首。十二正经中有5条在耳部直接分布,另有奇经2条,经筋5条亦分布于耳之周围:足少阳胆经……自头部下行,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方……
手少阳三焦经……上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上行至项,沿耳后至耳上角,并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
足阳明胃经上行面颊在大迎穴处,沿下颔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部……手太阳小肠经……从缺盆分出的支脉上行至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
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部。
阳跷脉、阳维脉及手厥阴经别均循行分布于耳后。经筋中足太阳经筋之一以出缺盆结于耳后,足少阳之分支从面颊结于耳后乳突,分支进入耳中;手少阳经筋之一支从下颔角上行沿耳前,连属目外眦。
另外,还有众多络脉分布于耳及其周围组织。
由上述可以看出,耳部有着丰富的经脉分布。《灵枢·响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正由于此,耳与全身各个脏腑有着广泛的联系,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所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耳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赖于各个脏腑精气的充养,耳的各种病理改变也同样是脏腑经络活动异常的反映。
二、耳病的经络病理机制
经络是一个首尾相连,如环无端,且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耳与这个网状结构多处衔接,互相贯通,各经之气血津液,阴阳精气均向上输注于耳,以保证耳的听觉和位觉平衡功能,当上述经络气血失调,亦就反过来影响耳的上述功能出现耳鸣、耳聋、耳痛、眩晕等病症。
当风热或风寒之邪外犯手足少阳经或手太阳经脉时,则会出现耳胀、耳鸣、耳痛、红胀或暴聋失聪。其可兼见恶寒、发热、头痛、耳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等表卫不和症状。当表邪入里化热,或湿热邪所阻滞于足少阳经或与之表里的足厥阴经时,则耳中胀闷不聪,或痛或肿,或流脓臭秽,其时多见发热不畅,胸闷不爽,口中粘腻或口苦,大便溏或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数。
若痰浊积聚,闭阴经脉,经气不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头晕头闷,目眩不宁,耳胀不适,听力不聪,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咳嗽多痰,舌苔白厚腻,脉滑或濡。
若肝中阴血不足而致肝阳上亢,或肝气郁结化火而致肝火上炎时,阳热之邪随经上逆,则可见头晕目眩、耳聋、耳鸣、口苦、口干、面红耳赤、烦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肾虽无经脉分布于耳,但其与足太阳经经气相接,因此有肾开窍于耳之说,当肾精亏损时,则耳闭不聪,听力下降,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男子或遗精早泄,女子或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数。
脾亦无经脉与耳直接相通,但脾与胃相表里,足太阴经脉与足阳明经脉相表里,所有脾胃病变亦可反映于耳,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损,气血不足。脉道失充,清窍失之滋润,亦可出现眩晕不宁,头闷不清或耳鸣、耳聋等症。
由上述可以看出,经络在耳病的发生上有着重要意义,当相关经络失滋失荣,或经气阴滞不通时,则耳病可生。同时,脏腑疾患亦可影响相关经络而后引起耳部病变。因此,经络不仅是耳的功能生理基础,同时也是耳病的病理基础。
三、耳病中医治疗的经络学基础
经络分布循行的理论,既揭示了耳病的病理机制,也成为耳病中医治疗的理论基础,指导着耳病的临床辩证、方法、组方、用药,更决定着针灸临床的选穴及针刺补泻。耳病临床表现虽多,但其治法总在疏达经脉气机,清解经脉郁火,或滋养经脉气血,以使其相关经脉,经气疏畅,阴阳平秘。
如风寒、风热,邪气外侵太阳,少阳经脉,引起的耳胀、耳痛、耳鸣诸症,则当疏解少阳或双解太阳、少阳方如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汤,药如柴胡、黄芩、连翘、菊花、芦根,针灸选穴外关、风池、翳风、合谷,均取泻法。
如湿热之邪壅盛于少阳及厥阴经脉所致之耳胀、耳痛、流脓臭秽者,则当清利肝胆湿热,方用自拟复聪汤三号,药如龙胆草、栀子、青黛、津泻、丹皮等,针灸取穴行间、侠溪、阳陵泉,以泻肝胆湿热之邪。
如痰浊中阻,清气不升而所致眩晕如坐舟车、耳鸣、胸闷欲吐者,则当化痰祛湿,升清降浊,方用菖蒲、郁金、半夏、茯苓、胆星等,针灸选穴脾俞、章门、阴陵泉、内关等,以健脾化湿祛痰。
如肝火上炎所致之暴聋、耳鸣、耳肿等症,治当清肝泻火,方如自拟复聪汤三号配服复聪丸二号,药如龙胆草、芦会、栀子、青黛等。针灸取穴行间、侠溪、耳门、听会、均取泻法。如肝阳上亢所致之眩晕、耳鸣、耳听失聪,当滋肾平肝,方如自拟复聪丸三号配服复聪汤二号配服复聪丸七号,药如白芍、生地黄、旱莲草、磁石、生石决明等。针灸选穴太溪、肾俞、用补法;行间、侠溪、用泻法。
如属肾虚所致的眩晕、耳鸣、耳听失聪,总以补肾为大法,但又应辨明阴虚、阳虚、分别施治。若阴虚者宜滋肾填精,方用自拟复聪汤二号配服复聪丸一号,药如女贞子、旱莲草、冬虫草、山萸肉等。针灸选穴用太溪、肾俞、三阴交,均用补法;若属阳虚者宜补肾壮阳,方用复聪丸八号,药如熟地、枸杞、菟丝子、鹿茸、肉桂等,针灸选穴涌泉、关元、百会,均用艾灸。
对于中气不足,气血两虚所致之眩晕、耳鸣、耳听失聪者,宜健脾补中,益气养血,方如自拟复聪丸四号,药如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等。针灸则选穴足三里,脾俞、胃俞等。
综上所述,由于耳部有丰富的经络分布,所以和全身各个脏腑都有广泛的联系,各个脏腑的疾病亦就通过经络而影响至耳,从而引致耳的各种病变。在耳病的辩证施治中,都应根据经络学说的理论,参照经络循行及其相关脏腑,指导立法、处方、用药,或循经选穴、针灸、点穴按摩。正如《灵枢·经脉篇》所云:“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