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负罪、自责心理:父母面对自己的聋孩子,有的会有很深重的负罪感,不能正确面对孩子耳聋的现实,认为孩子耳聋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报应,是自己的过失,往往沉浸在深深的自责当中。例如,有一位母亲得知孩子耳聋后,终日以泪洗面,后悔自己不该结婚、不该生小孩,几次抱着孩子想结束生命。由于他们都带着深重的内疚心理,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味地溺爱孩子,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时时事事依着孩子的意愿,给予过分的照顾和迁就,结果导致了孩子胆小、娇气、任性、依赖性强、不尊重别人,甚至发生攻击行为。这种不良的个性特征加大了配戴助听器后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困难。 4、盲目求医: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还没有好的医疗治愈办法,尽早地选配助听器是明智的做法。但有一些家长听不进医生的忠告,当孩子已被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后,他们固执地、徒劳地到处求医。他们道听途说,轻信一些虚伪广告(如:扎针、气功、服药等),结果耗费了精力,花费了钱财,贻误了孩子尽早配戴助听器学习语言进入有声世界的时机。当意识到这一点时,一切都是徒劳的,又追悔莫及,恨自己当初的错误做法。例如,有一位聋儿家长在女儿一岁半时发现孩子听力障碍开始求治,在近两年的时间中花了4万余元,从南京到上海,再到北京....到处求治,一心想医好女儿的病,结果毫无效果,直到孩子4岁时才给试戴助听器。经过近一年的语训锻炼,孩子学会了说简短的话,家长才非常后悔当初没有听医生的忠告,及时给孩子戴上助听器。由于他们的固执行为,使孩子丧失了听力语言康复的最佳时期。
5、否认、不敢面对现实:一些家长在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从心理上不能接受这个残酷事实。这些家长出于个人的自尊心或是为了逃避痛苦,不愿意承认孩子耳聋这一事实而自欺欺人持否定态度,用一些不正确的理由对孩子耳聋这一事实自圆其说:"这是不可能的,我家从来没有过聋哑人,这怎么能聋呢?","孩子一点不聋,他只是说话迟点",结果是延误了孩子早期配戴助听器、早期进入听力语言康复的时机。有些聋儿父母当医生问及家族史时,妻子或丈夫不愿意承认或让对方知道自己家族中有聋哑人史,担心对方知道后会指责或由此导致家庭分裂。这种原因也就影响了孩子耳聋原因的确诊。
6、焦虑、急于求成:有些父母花很多钱给孩子选配助听器后,一心急于不成,以为孩子戴上助听器后自然而然就象其他同龄儿童一样会说话了,忽视了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这些家长往往因为急于求成而丧失了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恢复的信心。因此孩子尽管戴上了助听器,还是不会说话。
家长在如何面对聋儿这一现实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早检查、早求医: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耳聋症状时,应立即带孩子上医院检查,仔细地听起医生的忠告,极早地为孩子选配助听器,早进行听力语言训练,使孩子尽早融入主流社会。
2、结合聋儿的心理特点,注意个性培养:因为聋儿生活在一个近乎寂静的世界中,这使他们与正常生活环境疏远,与健全人们之间出现感情隔阂,因此他们会感到孤独、畏惧,有的甚至会出现与健全儿童不同的心理变态。这时家长的行为举动都会引起聋儿的心理变化。所以,家长要有耐心地鼓励孩子,把聋儿当成健全的孩子来培养、教育,不要怕这怕那,过分地呵护孩子,而是要多想想孩子能干什么,创造条件让他们去探索,去实践,让他们走出家庭,与其他儿童交往、沟通,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耐心地对孩子进行语训:孩子戴上助听器后,不是立刻就会说话,因此家长要有耐心和爱心,仔细观察孩子在听力上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充分利用他们正常的视觉、触,觉对其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当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时都应给与适当的鼓励,以强化孩子的进步,提高孩子学习语言的信心。
4、家长应有积极的心态:很多家长在得知孩子耳聋后,痛不欲生,整天在孩子面前痛哭流泪,伤心;有的家长会因此脾气暴躁,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因为聋儿的观察力强,父母的情绪,脸色的变化都会引起聋儿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学会排解自己的忧伤,树立成功的信心,多走访成功聋儿的家长,和这些家长交流,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看看其他聋儿戴上助听器后是怎样学会说话、怎样进入正常学校的。
目前,越来越多的聋儿已经康复,这一事实证明,只要家长持之以恒地做出努力,在医生、老师以及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下,绝大多数聋儿将聋儿不哑,融入社会主流,成长为独立自主,对社会有用的人。
|